当前位置:首页 >汽车资讯 >

德州最新发展规划「德州市陵城区最新规划」

2023-12-13 08:26:11

近日,德州平原公布了《平原县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批前公示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

全县所辖的王凤楼镇、前曹镇、恩城镇、王杲铺镇、腰站镇、王庙镇、张华镇、王打卦镇8个镇,三唐乡1个乡,龙门街道、桃园街道、德原街道3个街道。

二、研究内容

公路、铁路、港口、民航机场、综合交通运输、多式联运、智慧交通等。

三、规划期限

期限为2021-2025年。

四、规划目标

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强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山东省省会经济圈”、“济德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积极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强化通道、网络及枢纽建设,优化交通设施布局,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到2025年,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路网服务功能,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交通运输体系,总体建成高品质的快速网、大容量的干线网和广覆盖的基础网,“双港龙头昂起,公铁双网联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适应并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建设成为服务京津冀城市群、省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外开放综合交通枢纽,为全县智慧平原和幸福平原建设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五、基础设施

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总体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逐步完善“一横两纵”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和“两横三纵三射一环”县域综合运输走廊。

——铁路。铁路网总里程达到64.9公里,基本形成“一横三纵”的发展格局。

——公路。公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高速公路新增59.3公里,突破8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中一级以上公路比例超过65%,国省干线公路优良率达到99%以上(2020年为98.8%)。到2025年,全县100%区域中心村(社区)、60%以上行政村实现6米以上公路通达。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公交化客车、农户通硬化路,农村物流通达率、公路养护率、路长制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布局合理、连贯城乡、快捷通畅、服务优质、安全绿色的农村公路体系。县乡公路中等路及以上比例保持90%以上,农村公路优良路率稳步提升。

——民航。

“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德州平原航空产业园一期,初步实现“培训 运营 销售 组装 生产”业态布局发展需求,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综合客运枢纽。充分发挥平原汽车站、恩城汽车站的服务作用,拓宽经营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力争扭亏为盈,确保正常运转。

——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平原济铁综合物流园区与平原交通运输产业园共同构成平原县域货运枢纽体系。

六、运输服务

运输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运输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运行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区域和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运输装备。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高级客车、专用货车、重型货车、厢式货车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100%(2020年为80.5%),厢式货车占营运货车比例达到8%(2020年为3%)。

——公共客运。建设以平济、平德为城际公交,以城区公交为一级公交,城镇公交为二级公交,村公交为三级公交,初步形成衔接县区、畅通镇街、覆盖乡村、对接城铁的公交网络格局,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公交。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现有客运班线发展定制公交,积极谋划,加快推进,尽快开通济南至平原、德州至平原等地定制公交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出行需求。

——现代物流。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以无水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0%、20%。重点快递企业省会及重点城市间快件72小时投递率达到95%以上。

七、可持续发展

创新型交通行业建设有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成,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交通领域深化改革取得突破。

——数字交通。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程度进一步提高,打造智慧公路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助力5G、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综合交通行业监管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完善行业创新基础设施。

——绿色交通。加快发展节能、大型、专业化运输车辆和CNG、LNG等节能环保车辆,重点提高主城区新能源公交车比例,到2025年主城区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100%。逐步扩大区间班线客车CNG或LNG的应用规模。

——平安交通。道路运输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基本建立,重特大事故得到严密防范和坚决遏制。基本形成涵盖不同运输方式、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综合运输应急预案体系框架。

——深化改革。在交通运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交通基础设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